Home Page News IDF学术 · 论坛:以哲学视角对影像真实进行反思与重建
IDF学术 · 论坛:以哲学视角对影像真实进行反思与重建
2020-10-18


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The 4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2020”)(简称“IDF2020”)是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本届年度主题为“生·活”,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IDF学术 · 论坛:

以哲学视角对影像真实进行反思与重建

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学术论坛(IDForum)动态主视觉

 

IDF学术(IDForum)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学术版块,旨在以宽阔的视野、深度的思考,整合与更新纪录片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此来伴随和支持纪录片创作中的艺术探索与社会实践。本届论坛学术主题为“后真相时代的影像真实”(Reality of Image in the Post-Truth Era),由学术讲座学者论坛作者论坛三部分构成。

2020年10月17日,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学术论坛(IDForum)开幕第二天,第一场圆桌学者论坛和第二场学术讲座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顺利举行。从来自哲学或思想史的视角对真相或真实等概念作出批判性的反思或形而上的重建。

 

“何谓真相?何谓真实?”学者论坛现场

 

 

 - 圆桌一:学者论坛 - 

 何谓真相?何谓真实 

 

“何谓真相?何谓真实?(What is Truth? What is Reality?)”是本场圆桌学者论坛的主题,也是嘉宾们思想碰撞与交流的重点。当向这个学术主题追问时,能够呈现出何种学术的智慧火花呢?

IDForum特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担任本场论坛的学术主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聂欣如、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曹伟嘉联袂担任本场论坛的学术评议。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安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师张寅、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球三位学者作为发言嘉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的语言风格,为大家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相”与“真实”的探讨与交流分享。

 

 

 

 学术论坛·思想交锋 

 学者【安靖】

 

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史和当代德法自然哲学

 

 

安靖副教授作了题为《可辩护的“极古性”与可理解的“事实性”——关于梅亚苏思辨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的学术讲演。通过三大版块叙述:1、对当前流行的两种思辨哲学的解释进行批判,让大家了解甘丹·梅亚苏;2、极古性论证是可以得到辩护的;3、通过诸多哲学史知识进行探讨。

安靖副教授表示:“我试图证明:由于Wiltsche误解了极古性论证对于相关主义(corrélationisme)的反驳的核心是什么,所以他给出的反事实假设完全不能像他所设想的那样推翻极古性论证。就此而言,极古性论证是可以得到辩护的。” 安靖副教授在论坛中对梅亚苏的论证进行重构,并希望通过这一论证重构,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梅亚苏式思辨哲学的核心所在。

 

 学者【张寅】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师,主要学术兴趣为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当代激进思想。

 

 

张寅老师以《基于特异性的历史叙述》为题,在论坛上展开了学术探讨,聚焦历史认识中的真相。张寅老师以深厚的哲学修养和清晰的逻辑,将“德国唯心主义”与19世纪以来的诠释学“作为对照的两种历史哲学,最终得出二者“没有考虑不完全由主体控制的历史事件和行动”这一共同点。此外,还通过对社会的自我批判作为认识历史的条件进行论述,阐述了社会的自我批判对历史认识的影响,同时探讨基于奇异性的历史重构作为认识永恒的条件。

张寅老师最终总结到:“我认为巴迪乌的描述,意味着他所界定的理念不是某种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而是更加实在的立足于我们从过去到现在,立足于现实当中发生的种种事实。要驱除超越的历史法则,驱除终极历史目标,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历史相。

 

 

 学者【王球】

 

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究专长为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形而上学与认识论。

 

 

《知觉与纪实——“影像真实”规范性问题的自然化理解》,是王球副教授专门为参与此次IDF论坛而精心准备的文章。完全契合着“后真相时代的影像真实”这一论坛大主题,以及本场分论坛“何谓真相?何谓真实?”的小主题。

围绕“影像真实、纪录⽚、预测加⼯、知觉系统”等关键词,通过“影像真实”的规范性问题需要⼀种⾃然化理解、⼼智的⼯作模式:预测加⼯进路、纪录⽚“影像真实”规范性问题的求解三大框架内容,王球副教授展开了自己的论述。尤其是对“影像真实”与⾃然知觉系统“的探讨,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学术评议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聂欣如:

安靖老师的发言,辩证实在将我们推到“极古“的境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体验。张寅老师的发言将我们拉到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都会牵涉到政治、文化、经济、庞大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历史真实性怎样来呈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王球老师说的纪录片几个基本要素就是我们有关纪录片的定义,但关于纪录片的非虚构,关于纪录片的纪实,王老师说的是真实感,这个问题十多年来一直是辩论的焦点,一直都在纪录片的理论界有很多的争论。王老师能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个问题,我有一种感觉,当哲学进入到纪录片理论中时,有很多过去扯不清说不清的问题开始逐渐清晰化,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聂欣如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曹伟嘉:

我回到哪个层面做评议呢?这个层面对我来说也很重要,那就是风格问题。我作为一个哲学背景的人,我体会到的是每一位老师自己的讲述风格。在讲述风格当中,就有我们通常讲的艺术作品或纪录片时所涉及到的某种作者声音和语态,包括他的节奏、速度,以及在当中选择强调什么,重复什么,选择从怎样的点运动到另一个点,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示范性。我感激每一位嘉宾老师,都示范了哲学话语的建构与表述风格,而这个风格以肉身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是一种非常完整的方式。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曹伟嘉

 

 

  第一场圆桌学者论坛总结 

 周佳鹂副教授 

 

 

我们今天有机会目睹了哲学系老师的思考方式与思考深度,而我认为这种思考的方式与深度并不是直接对应于艺术创作的,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却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一个更抽象、宏大、宏观的可能性的启示,这也是我们今天IDF举办一场哲学场圆桌的意义,包括今天晚上的讲座和昨天晚上的讲座,都试图去拓宽人文学科,包括电影学领域研究的一种视域。

各位嘉宾的表述有一种风格,各自体现出了一种语言风格,也将这种风格带到了他们的研究领域当中,或是与他们的领域的多维度有一种呼应的关系。我们今天三位老师分别从法国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三种,在哲学这一宽泛词当中完全不同的几个领域去出发的,这不仅是学科与学科间的碰撞,他们自己学科内部的领域也在进行碰撞。所以,我们这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同时也是一种风格的碰撞。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周佳鹂

 

 

  - 学术讲座二  尼采与虚无主义 - 

主讲人:汪民安

 

汪民安教授主讲了关于题为《尼采与虚无主义》的精彩的学术讲座,这也是IDF论坛开幕后的第二场学术讲座。该场讲座由学者、策展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IDF“D20评优单元”评审委员会委员董冰峰任学术主持。

 

学者、策展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董冰峰(图左)

 

汪民安教授从尼采最广为人知的格言“上帝死了”引入,开启了与观众的思想交流。从尼采所处的19世纪背景下,具体分析了尼采所讲的“上帝死了”的真正涵义,是要宣布摆脱传统西方哲学对于第一起源的执着的探求,尼采“上帝之死”是最核心的,说的是西方哲学传统之死。

汪民安教授继而对尼采的“永恒轮回“进行了精彩阐述与分析,指出尼采用此观念来批判基督教的教义与思想,同时也批判基督教之后的十八、十九世纪的启蒙思想,尼采强调”此刻“在轮回中的重要性。汪民安教授认为虚无主义分为两种,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试图用前者来克服后者。这是尼采所从事的道德谱系工作的重要环节,他的永恒轮回和超人思想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得以提出和思考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