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age News IDF·培育 | 工作坊课堂实录1——在洋人街的荒诞现实之中
IDF·培育 | 工作坊课堂实录1——在洋人街的荒诞现实之中
2019-11-04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 3rd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2019”)是集纪录片展播、推优、提案、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定于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IDF 学院”培育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旨在培育与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华人导演与精彩故事。将持续打造贯穿纪录片制作全流程的课程体系,为国际纪录片大师与中国青年导演搭建国际制作、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助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蓬勃发展。

 

“IDF 学院”培育单元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其中不乏之前在提案大会中崭露头角的项目,也有一些第一次见到就觉得“耳目一新”的项目。

 

 

 

 

《到洋人街去

 

导演:华伟成

指导老师:道格·布拉斯(Doug Blush)

 

导演自述

 

洋人街是重庆的一个山寨游乐园。我被洋人街的另类气质所吸引,它既不同于那种维系权力的“人民”或“中山”公园之类,也不似以经济发展、消费至上的“迪士尼”或“欢乐谷”那样的舶来品。洋人街是城市急速发展催生下的产物,然而,它却通过自身获得的某种怪异性质,逃避了城市文明价值的驯化。
本片藉由一位疯子的视角,切入到洋人街的荒诞现实之中。通过介入、操控与搬演等手段、我将不同的现实元素变异、折叠到场域中,试图来回应“在急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普通人在权力、资本逻辑等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境况”这样的社会议题。

 

 

初次看片评价

 

这部影片的节奏感很好,层次渐进,有空间和时间感,有很多微妙的元素,叙事方式也很新颖,我感受到很多的情绪被投入。影片还渗透了政治经济哲学的话题,使观众可以开放的思考。
另外片中加入了一些戏剧元素与游乐园场景结合,戏剧与超现实主义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实验,但是缺少一种发泄的感觉,最后影片结尾收的有点急,可以在孙先生(片中主人公)乘飞船升天以后,给观众留一点思考时间。
这个片子视角有时客观有时主观,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游离转化,影片开始感觉孙先生是和正常人有联系的。老夫妻的部分拍摄的不错,但是剪接处理不太好。小男孩与孙先生的微妙联系、泰国舞蹈表演者与老夫妻这三者没有形成有趣的关系,所以要把素材进行有机的架构。

大卫·蒂格(David Teague)

 

 

这部片子很有画面感。要知道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由视角决定的,所以这部片子是孙先生在观察环境还是“你”在观察他,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影片的实验性很强,但是要有一个叙事的逻辑。片子中其他角色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有外星人的特性,这些人也在寻找和追寻。这些每一个其他的角色好像对应一幕,是否可以尝试可以打破幕的条框,对角色进行融合。
最后打动我的是孙先生和泰国舞蹈表演者的心灵互动。影片可以试着走向孙先生从外星人到一个正常人的转换这样的方向。

道格·布拉斯(Doug Blush)

 

 

实验性影片可以表达人的情感,但是要注意有一定的叙事性。

陈玲珍

 

 

 

成果片段展示

 

 

在道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结尾15分钟实验创作,最大的变化是观众能够更好的进入影片,理解剧情的发展。lady boy 照镜子时展现出一种悲伤,在这里的镜头铺陈、节奏关系都有所修正。

华伟成

 

这部片子真实独特,能够感受到作者不想打破自己创造的奇幻氛围,但是实验性也要有故事,要建立人物关系,要剥除照片和电影方式讲故事。lady boy和孙先生看起来也不是很亲近,所以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了精神链接。在影片中故事和人物关系是重点,吃火锅(后期加入素材)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出发点。吃火锅的空间就好像是孙先生的内心空间,通过吃火锅的三幕,观众可以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人物。随着时间由白天过渡到晚上,孙先生口中说的话逐渐变得有意义,从而更好的让观众找到角色的温度和孙先生与lady boy的联系。

道格·布拉斯(Doug Blush)

 

影片结尾出现的雾气既与之前舞台干冰有联系又同时感觉主人公被孤立起来,特别的不真实又平稳的过渡到真实,很有张力,镜头在现实和虚幻中转换,最后进入到孙先生的内心世界。

沈蕊兰

 

修剪以后的版本不再执着于长镜头,有时候不一定是时间长的就是长镜头,而是要看在一段镜头里,观众能从中思考的多少内容。剪短长镜头的时常有时候观众并不会发觉,对观看也没有任何影响,就像拆长城的镜头,有大量可以让观众思考研究的过程。

孔劲蕾

 

 

导师讲座

道格·布拉斯(Doug Blush)

 

 

剪辑的过程就是要把开拓思维,善于把思维打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剪辑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到一个或者多个令人惊喜的时刻、让人难忘的时刻,要知道幽默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带动情绪,即使是在黑暗中也要寻找幽默。
往往你需要做的是先把观众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让人物和观众的距离拉近。如果你在面对一堆素材焦头烂额时,那就先剪好最精华的片段,先剪好一部分,先把最简单的剪好,剪的好,心情好了,再来剪下一部分,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剪辑的素材就像是一堆乐高,先从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搭起,一步一步来,这样才是对的。
剪辑往往都是在最后字幕的部分停下来,变成黑纸白字。但是我们可以剪辑到最后一刻。(此处老师播放放了一段影片结尾字幕的剪辑,代替黑纸白字的是各种美丽且可爱的海洋生物,通过片尾告诉人们爱护海洋环境,不浪费影片的每一秒)。
在建立气氛时种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会成为观者期望的引导。但有必要要让观者与故事的主要人物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先认识人物,再一步步探索,创造一种进程感,交代人物的动机,使观者得以走入人物的内心,与他产生共鸣。例如《黄河尕谣》的片段所展示的那样,展现人物疯狂的诱有活力的工作状态,而非过多的解释,先让观众爱上这个人物,首先理解他,才会跟随他探索他。

 

 

课堂笔记1

 

近日有幸作为旁听生参加2019IDF学院培育单元,能够聆听作者自身的思考并且近距离感受纪录片剪辑工作,使我受益匪浅。同时导师们在指导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围绕纪录片剪辑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来探讨讲解。以下是我所记录与思考的内容。

首先是工作方式,剪辑一般从工作流程上来说是属于后期的部分,因此有很多导演在拍摄工作结束之后才开始剪辑,而纪录片的素材量一般都很大,因此纪录片导演时常在庞大的素材量面前不知所措。所以这时导演和剪辑师要尽早的整理素材并且投入剪辑,这样在剪辑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同时反馈到拍摄工作,此时还有机会进行补拍。另外,纪录片的剪辑不一定要从片头开始剪,最好是按场景来剪,因为纪录片拍摄周期较长,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时事件或人物的走向在意料之外或跟作者初心不同。那么就可以将精华的场景先剪出来然后再串联整部片。

 

除此之外,剪辑师的思维方式也非常重要。

第一,影片要有统一逻辑。有很多导演没有条件请剪辑师,就会自己剪片子,但因为导演了解素材背后的很多情况,有时不能够很客观的站在现有素材的角度上剪辑,就会出现表达凌乱,内容复杂等情况。如此次工作坊中的《迦罗沙曳》与《到洋人街去》两部实验性较强的片,虽然在画面的处理上比较好,但依旧给观众的感觉会比较乏味。而剪辑师的思维则是要在庞大的素材库里找到一个清晰的逻辑,并且根据这个逻辑将素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导师道格在指导《到洋人街去》影片时,指出很多素材以及影片中的场景都很有趣,在初剪版的影片中只是将他们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形成内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修改结尾时,道格将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镜头通过音乐以及人物的动作串联在一起,让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场景产生关系。观众在看时会根据线索进入人物的世界。

 

第二,巧用旁白。导演,剪辑师要尽量用精炼的画面来表达更多内涵。当导演在拍摄关于内心世界的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加入很多的旁白或者人物的独白。而旁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会为影片做出解释,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意图,但如果用的太多则会迷惑主题,反而说不清楚。此次工作房中的影片《人民医院》在一开始就有这个问题,当她将旁白精简,大部分时间用画面表达时,其效果反而更加好,观众获得的信息也更加单纯。

第三,影片要有发展。在罗布特,麦基的戏剧理论中说,价值的变化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故事也是要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环境的,可能是人物内心的。

有了变化,观众才会有观看的欲望。

第四,把握影片的剪辑节奏,电影是时间艺术,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地变化才产生了美的感受。因此,影片中既要有节奏快,信息量比较大段落,也要有缓慢的,让人物与观众思考的段落。当然不同的节奏要与影片内容相契合。

第五,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道格导师在剪辑的过程中非常自由,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试错,为寻找一个最佳的剪辑方式。这也让我深受启发,有时不要过早的定义自己的影片结构与剪辑细节。要争取多尝试并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这也是为以后的工作做积累。

在四天的时间里,收获颇丰,作者与导师的经历与教导也解答了很多我的疑问,对今后在自己的纪录片创作时也有很大的帮助。

16影视广告 徐雅俊

 

 

课堂笔记2

 

开始/诞生

拥有大量的素材仿佛令人生感畏惧,素材的管理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素材的分类与日期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其需要排序、分级别,助于整部影片定调,比如将所有的重量级元素的素材归类;与人物反差的素材(或称为惊喜素材,例:和尚在夜店跳舞)归类等等;将素材归类并且制作表格保存是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助于创作者后期的剪辑工作。

思考/构建

面对海量素材,多数且大部分首先想到的是“时间”,我们需要尝试打破固有的自然发生“时间抽”的方式,寻找“时间轴”之外的影片结构,可能是“转变”可能是“空间变化”以此重新重组影片、构建影片结构。在疲倦期或茫然期,不要纠结于整体影片大的风格、结构方式,需要利用近几天的素材总结小的片段。影片在未来的趋势中的像一个巨大的装置,每一块单独拿下来的片段,具体的片段都是完整且精致的部分,这么做也会使创作者的工作更加充满效率。那么如何动手开始去剪辑和构建整条影片,不如先从影像深刻的重要性瞬间开始。

“纪录片”大多都想着“长镜头”才是纪录片,长镜头就和纪录片划上了等号,其实不然,剪辑上不同的部分组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拍摄需要客观,剪辑需要创作者的主观性与想法,如果按着时间顺序的剪辑和大量“长镜头”的堆积会显得草率,观众也不无法得到重要的信息。包括空镜头的重视,空镜头是很重要的连接语言,也是影片的重要元素,内容是不能忽视的,细致的承上启下,视觉语言体现在这里。

影像的静态、动态以及静态蒙太奇和动态蒙太奇都是需要考虑的,这就是节奏的范畴,太平均,没有平衡没有起伏或者时间内人物情绪单一没有对比就会平淡,剪辑需要黑暗面与正面的素材相对比,影片才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或快速剪辑和长镜头的对比也会产生影片节奏。剪辑线索元素以及纪录片素材是可以穿插打碎再重组的,纪录片的自由度是完全比剧情片宽广。

做剪辑工作时制作场景清单,划分高潮和重点、侧重点。每场的内部节奏,正片结构的想法都可以写在里面,或者做思维导图都是很好且充满逻辑性的工作方式。

人物/故事

构建影片的框架,首先要建立场景和人物,像一颗种子在土壤里发芽和结果,过程就是故事的产生。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纪录片都需要叙述、需要构造、需要一个从A到B的方向感,找到一个故事的叙事方向,这都和人物息息相关,而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观众能够走入人物的内心,这也是十分困难的。人物需要事件的发生和刺激,不然观众是难以融入主人公的世界的,各种毫无起伏的状态拼接是无法构成故事的。从人物到他的终极目标中间,还需要因子(动机),因子很容易被忽视和缺乏,观众在逻辑上也没有办法去得到信息和理解且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享故事但没有缘由和动机,会导致观众和主人公无法连接,影片缺少层次感,缺乏深度,比如家庭因素等等。人物有拉扯感会更加有意思,纠结、冲突、困惑,拉扯感才会使人性更有层次更有深度。

影片叙述人物时需要抓住重点,比如分散的叙述语言,急于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会导致人物的其他方面模糊,使其平面,抓不到重点,在一个清晰的主题下展现人物的主要方面和其他方面,人物才会更加的立体。

旁边/声音

在视听语言中的“听”,纪录片中的旁白是危险又重要的组成部分,旁白更多的发挥解释作用,但有时旁白是把双刃剑,其内容说的太多太具体反而会削弱影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片需要的是更加简洁,影响整部影片的画面表达,例如:影像语言已展现了场景的过去与现在,但旁白内容在讲述场景的过去与现在,画面与旁白就产生了重复,这时的旁白起到了反作用,观众已经得到了影像画面展现的内容却再听旁白叙述一遍,这时信息的传达就会重复。旁白还有助于起到作者的身份转换(视角转换),例:对拍摄对象的称呼,从“医师”到“母亲”的称呼就轻松地切换了观察视角。

音乐与声音在结构素材时具有连接上下画面、带入人物情感、走进人物、确定影片氛围,在创作时绝对不能轻易对待和草率。

声音与画面的的关系处理好能够给影片的表达增添不少惊喜,真是声音的素材重现也是在拍摄和剪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对比、衬托:将喜悦的声音衬托悲伤的画面,会比直接展现悲伤画面更令观众走入人物内心,这也就是声效的剪辑思维。

边界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其实不用拘束于固有的“纪录片”美学概念,以及必不可少的“长镜头”,现在的纪录片种类多样化,过度重视陈旧的纪录片印象会削弱创作者的表达,原来纪录片美学观念可以和剧情片技巧融合,时间轴不一定是顺序的前进直线,可以被打散,时间轴的交叉也是充满着卖力,创作者在表达时建立的影片世界观都是独一无二的,本是看似无法建立联系的任务,在蒙太奇下可以创造新的联结,纪录片中外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过度是影片最充满吸引力的部分,分离、抽离、独特性、关联性,用视觉方式将故事,有时“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不要害怕尝试新的方式,也别小看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即使剧情片技巧的框架不在纪实范畴,但会更好的去大胆表达创作者影像世界。

短暂三日的IDF学院让我学到许多,意识到纪录片可以做的这么有趣,不断试着想象纪录片的边界,我看到的是宇宙星尘般宽广。 

16影视编导 贾甜甜

 

 

课堂笔记3

 

20号晚上,一共四天的旁听体验结束了,走出中国美术学院的大门,回头望向这所学校,好像自己离它更近了,也更加让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温度有重量的艺术圣地。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集结了诸多有名望的导师与年轻的艺术家一同举行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而我作为培育单元的一份子也加入了其中。

会议中我们既能集聚在一起听所有导师的教导也可以单独跟随导师与作者去深入改善完成优质作品。我收获颇多,无论是大的方向的引导,还是小的创意的运用,我都感觉自己都有进一步的体会。这次会议主要选择了四部有意思的纪录片,四部纪录片无论是形式还是风格都大有不同,因此列举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答案,以下是我在手机上的部分笔记:

人物要有正面有反面,有对比观众才会感兴趣走入内心 ,与影片有互动前五分钟的片段,给影片定调先定结构 ,再改节奏在面对海量素材时 ,导演一般以时间为线索但最好打破这个时间轴再遇到低谷的时候 ,就不要纠结于整个片子大的结构或者风格,就利用这几天把某一场具体的戏做出来,未来影片就像某个装置一样,戏就可以当作模块来利用,这样也是比较轻松的。现在很多片子都是很混搭的,由演员扮演人物用访谈来对人物就很像纪录片。先追主要人物,告诉未来的故事,又不破坏纪录片式的沉稳的风格当你拥有一大段没台词只有声效时这个片段之前的话就很重要现在做作品应该开放一些,可以有纪录片的美学和剧情片的技巧剪辑时要带着声音剪辑的思维在外步场景时候来特写走入内心可以以链接之前的同类特写造成共情声音为特写搭桥先把观众推到角色面前 建立情感联系然后再加入细节拿一个惊喜的开头先把场景写出来,再宏观,不一定按时间顺序剪,剪精华片段,它会为你谱出一条路结尾之类的可以加一些小故事长镜头要值得这个长度要有信息有故事的不需要一直使用陈述句,可以用谜语让观众自己来填空,用画面讲述故事营造人物所在的世界旁白在保护主角产生距离拍人,拍空镜,内心世界普视性兼顾信息性和韵味在开头未必要把事情讲清楚,不然重复了就很不好,观众会不满足 ,信息前置不要给观众困扰,不然观众会思考,而无法专注情绪不要突然断掉,要让人物情绪饱满小趔趄,层层递进到大趔趄大挫折同样的素材会有不同的意义概念无法驱动影片人物或者事件才能驱动访谈时问题不要太密要留有空间。

最后很感激这次大会能够收录如此多的优质纪录片,这对我是一种审美以及逻辑上的提升,我渐渐的明白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出在何处,灵感与激情也不断的涌出,我不会辜负这次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做出好的影片来代表学校民族甚至国家去把文化弘扬,再次感谢。

18影视制作 叶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