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 3rd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2019”)是集纪录片展播、推优、提案、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定于2019年10月18日-2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IDF 学院”培育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旨在培育与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华人导演与精彩故事。将持续打造贯穿纪录片制作全流程的课程体系,为国际纪录片大师与中国青年导演搭建国际制作、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助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蓬勃发展。
“IDF 学院”培育单元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其中不乏之前在提案大会中崭露头角的项目,也有一些第一次见到就觉得“耳目一新”的项目。
- “IDF学院”培育单元入围项目介绍 -
(按首字母排序)
《到洋人街去》

项目介绍
现实中,孙治国是流浪在重庆洋人街游乐园中的一个疯子;影片中,他则像是降临在洋人街的一个外星人。影片以“外星人”——孙治国的行动和观看为线索,将洋人街现实中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以三幕的形式串联。“外星人”——孙治国在洋人街的游历在经过了“着陆”“过渡”“纠缠”几个阶段之后,他乘UFO离开了地球。
导演介绍
华伟成,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影像艺术研究方向。现工作于重庆大学,主要以摄影,实验录像和纪录片的方式,关注政治权力、资本逻辑等多重压力下普通人的生存境况,通过与“粗糙”“贫困”“废墟”“细菌滋生”“非理性”的遭遇来重建真实与现实的联系。
《到洋人街去》剧照1
《到洋人街去》剧照2
《迦罗沙曳》
项目介绍
108天的跟踪记录,一次中断的朝圣之旅,一个深埋心底的出家愿望,一场不知何去何从的生活。
在四川的庙里,宽远准备好了僧衣,瞒着母亲,把工作辞了,铁了心要去出家。在这一年内,好友出家,亲人离世,去远方朝圣,师父圆寂……当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出现了种种困境,在理想生活与矛盾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他逐渐陷入一种不自知的迷茫……
导演介绍
沈蕊兰,影像艺术家、导演。1993年生于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基本视觉研究所。以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结合摄影、装置、文本,作品多基于个人体验和真实事件,用模糊时间和叙事的方式,构想现实生活中的虚构成分,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以视觉为导向的感知体验。作品曾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潮汐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罗中立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等地展播。
《迦罗沙曳》剧照1
《迦罗沙曳》剧照2
《梦响唐人街》

项目介绍
纽约唐人街的一家华裔少年剧社,被迪士尼选中排演少年版《冰雪奇缘》。随着排练的深入和演出的临近,几位少年不知不觉地颠覆着刻板印象、挑战着家庭传统,也寻找着华裔身份认同。这是一个以戏剧为引子,以孩子为讲述者,以成长为母题,反映美国社会华裔群体现状的故事。
导演介绍
童辉,来自北京。从高中开始制作电影和纪录片短片。本科时就读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纪录片方向。现为澎湃新闻非虚构专栏“镜相”撰稿人,独立纪录片导演。《梦响唐人街》是他的首部纪录长片作品。
黄思琪,来自新加坡。2013-2018 年在新传媒《今日报》TODAY 任资深记者,报道与刑事司法、外劳员工、及卫生有关的新闻。为了进一步提升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技巧,来到哥大新闻学院学习纪录片拍摄。《梦响唐人街》也是她首部纪录片作品。
《梦响唐人街》剧照1
《梦响唐人街》剧照2
《人民医院》

项目介绍
一个对体制和职业感到幻灭的女医生,一度走到辞职,却在自己成为一个病人之后对职业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而她的这场职业与人生危机,也让她和女儿——一个正处于人生上升期、闯荡世界的年轻女孩——在童年的医院“重遇”。从一个见证者到参与者,女儿不仅通过相机理解了母亲,也透过母亲的眼睛观察着社会的困境和人生的终极挑战。在这样的双重阴影下,母女俩共同体会到了人的脆弱与坚韧。
导演介绍
陈思毅,导演、制片。北京大学本科,世界历史与中文双学位,纽约大学硕士,新闻纪录片专业。毕业后做了两年的记者,为国内外媒体拍摄视频、纪实照片或提供文字稿件,作品见腾讯谷雨、网易、CNN、美国大西洋月刊旗下石英网站、英国金融时报等。现为独立纪录片导演。
《人民医院》剧照1
《人民医院》剧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