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age News IDF·学院 | 10月24日活动回顾
IDF·学院 | 10月24日活动回顾
2021-10-24
“IDF学院”培育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面向高校师生、纪录片工作者以及纪录片学者打造以“纪录片新生代”为主题的培育计划,旨在培育与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华人导演与精彩故事。“IDF学院”通过大师讲座、面对面授课、一对一辅导等教学方法,分享国际导师的创作经验,促进华语青年导演与浙江本土力量的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专业水准,打造中国纪录片事业与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
2021年“IDF学院”联手CNEX打造以剪辑为特色的专业工作坊。CNEX作为致力于全球范围内华人纪实文艺的文创组织,以开展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创意人才、促进华人社会和谐进步与华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IDF学院”工作坊与CNEX强强联合,为国际纪录片大师与中国青年导演搭建国际制作、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助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蓬勃发展。
“IDF学院”培育单元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其中不乏之前在提案大会中崭露头角的项目,也有第一次见到就觉得“耳目一新”的项目。在IDF学院为期4天的活动里,导师团针对4个入选项目进行培训与辅导。从叙事和剪辑的角度,通过粗剪看片、分组交流、一对一指导、顾问讲座及项目成果展示与讨论等多项内容,共同为项目打磨出更多的可能性,完成对入选项目的全面扶持。

 

 

 

- “纪录片的剪辑”主题讲座-

 

 

 

10月24日上午,“IDF学院”培育单元举办“纪录片的剪辑”主题讲座,参加该讲座的人员有:电影监制、剪辑师周强、剪辑师萧汝冠、剪辑师李博、剪辑师于晓川;CNEX内容总监暨合伙人程十卉;导演杜帆、苏家铭、杨皓、蒋春华;以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专业的二十位旁听生。

 

周强导师,剪辑作品《任逍遥》剪辑指导《棒!少年》

 

周强导师首先发言,他以“剪辑师的背包里有什么”风趣开场,围绕“剪辑师的责任与担当”开展讲座,深入探讨了作为剪辑师如何辅助导演、帮助导演打开自己,有坚持的同时敢于颠覆,以使作品更好地触达观众。

 

于晓川导师,剪辑作品《城市梦》《生门》《大同》

 

于晓川导师的讲座围绕着好故事的三要素:Character(人物)、Conflicts(冲突)、Transformation(改变)展开。她认为从拍摄到剪辑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考虑此三者,若剪辑过程中发现故事不够动人,则要对应分析哪个要素出现问题。随后,于晓川导师以自己的纪录片剪辑作品为例,生动分析了在剪辑过程中如何塑造核心人物、如何在完整的闭环中推进冲突并提炼出变化。

 

萧汝冠导师,剪辑作品《生门》《十七岁的单车》

 

萧汝冠导师以剧情片经历入手,分享了纪录片的剪辑经验:“从故事片去拆解纪录片”。他认为纪录片剪辑不应只以现有素材理解主题,更要从社会学入手、从剧本以外的角度做准备,站在更大的视野观望整个社会,剪辑师要有能力让观众看懂纪录片要表达的核心,避免自说自话、闭门造车。

 

李博导师,剪辑作品:《塑料王国》《孤注》

 

李博导师以沃尔特·默奇的比喻“迷宫中的剪辑师”展开,具体讲解了在剪辑创作的每个阶段中,如何突破所遇到的瓶颈。同时提供了“做好场记等基础工作”“从在时间线上加字卡做起”“举办多轮观众试映”等剪辑方法论。

 

 

 

导师发言结束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专业的教师和旁听生同学热情提问。李博导师解答了同学们“遇到不可以沟通的导演怎么处理”的困惑:没有不能沟通的人,在难沟通的情况下,需要第三人加入,寻找团队的平衡支点。导演和剪辑师本质是信任关系,应当互相打开。随后,影视学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与导师团就纪录片素材整理的方法策略、学生纪录片创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 “IDF学院”一对一 -

 

 

 

当日下午,根据“一对一”原则,四位项目导演分别在导师的带领下,继续推进剪辑工作,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专业的同学们旁听并记录笔记。用完晚餐后,导师团和导演们继续一起工作,为25日项目成果展示做最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