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The 5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2021”)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
“IDF学院”培育单元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为培育未来纪录片新生力量而设置的公益性项目,旨在培育与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华人导演与精彩故事。
“IDF学院”工作坊与CNEX强强联合,为国际纪录片大师与中国青年导演搭建国际制作、教育、学术交流的合作平台,挖掘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助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蓬勃发展。
“IDF学院”培育单元从征案公布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华人关于不同主题的项目投递,其中不乏之前在提案大会中崭露头角的项目,也有第一次见到就觉得“耳目一新”的项目。
导演自述
作为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这是我的毕业作品。我在2020年9月了解到“网红直播第一村”义乌北下朱,以及生存于此的直播拍客群体。随后一个月时间内,我调研了三十余位主播,在一次颇为神奇的境遇下邂逅“源头哥”,被他“桥头泼水”的吸睛行为和“我只是个产品,不必拍我”的个性言论吸引,选定为主人公。从当年9月跟拍到隔年5月,拍到了他在“变现之路”上的起伏。
初次看片评价
成果片段展示
导师讲座
萧汝冠导师
在面对作品的时候,剪辑师的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我不会只以现有剧本和素材理解主题,而是大量翻阅相关书籍以了解作品背后的世界,从社会学入手、从作品以外的客观角度做准备,以具有独特性的立场和作品对话,站在更大的视野观望作品对应的整个社会。要有能力让观众看懂作品表达的核心,避免自说自话、闭门造车。
剪辑师另一个重要的能力是“沟通”。一个项目的剪辑工作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三年,时间跨度之大,沟通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剪辑师想说的内容不能打动导演、没有共识明确的对话,后期工作会有很多障碍。所以训练沟通技巧是我在培养专业能力外最重要的内容。沟通有“皮”、“骨”、“魂”三个层次,如果感觉到灵魂有颜色了,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在前期沟通上投入充分时间,甚至可能使导演重新校准自己作品的方向,大方向确定后就无需再谈细节,效率精准实现。
我从剧情片转换到纪录片行业,选择“从故事片去拆解纪录片”:模糊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尝试用电影的语法去处理故事冲突,以好看为目的,在与导演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下,颠覆自己、尝试新的做法。底线是不能捏造事实,涉及到媒介伦理要保护当事人,公共价值应以正向发展。让更多人进入你构建的世界,作品才有可能产生更多影响。
课堂笔记1
王馨彤, 19级影视编导
作为一个不太成熟的大三编导系学生,我也曾拍过纪录片作业,有了这个前提,IDF工作坊对我的意义就更加生动而具体。正如陈玲珍老师所说,工作坊是整个IDF大会的上游,即一部纪录片的上游——初步拍摄、剪辑、打磨阶段。这也是我所处的阶段,是我当下最需要汲取的知识。有幸成为旁听生,看到了四组项目“整形蜕变”的过程。
纪录片在我看来就是通过拍摄剪辑手段,强化集中展示的迷人的生活本身。萧汝冠老师提到:“你拍剧情片会发现,好演员真的太少了,但拍纪录片,只要取之得当,纪录片中每一位人物都是最好的演员”,我听后感动不已,或许这就是纪录片导演能够攻克万难、不断记录下去的动力源头所在。
四位导演在分享作品粗剪时,除了懵懂和青涩,我也看到了天赋和勇气。纪录片真是迷人又危险,它的不可控以及随机性,让拍摄过程增加了诸多磨难;影像的受限也很多,只能通过一方屏幕示人,但它的力量是有无限可能的。两小时背后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拍摄,传达着这个世界和社会的真实能量,无论是温情的、猎奇的,还是悲悯的、残酷的。有意思的还有导演们在作品中选择的立场,是具有导向性或是完全开放,无论何种,都值得被探讨和追问。
导师对作品的点评,打开了我对纪录片更广的视野。任何选材和角度都有可取之处,但决定一部纪录片是否值得被重复咀嚼,是否拥有潜质、走得更远的,往往是支撑它的宏大背景和深刻哲思。例如《野生导演》是新数字时代的新形态,短视频文化的国际性。一部有深度的纪录片,一定是要有如此骨架支撑的。

课堂笔记2
沈亦诚,19级影视编导
这四天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到了一线的剪辑老师,学到了很多实操经验以及如何处理剪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纪录片要简明扼要地概括主旨,在剪辑过程中牢牢抓住。
《野生导演》的人物极具故事性,但不能一边倒地处理矛盾冲突,给对面塑造可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从更大的格局看,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环境,抛弃掉原本的猎奇心态,达成对于素材考虑视角的改变。另外,开篇时整体故事背景格外重要,是整个纪录片立意的来源,人物出场的第一印象奠定了人物的基调。
同时主次人物的出场顺序也强调出人物间的关系,在这过程中元素的使用使画面变成视觉符号,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特殊的含意。对于素材的选择,去除没必要的带有强目的性的动作环境,可以让人物更加松弛,重复信息的节制也使整体更加紧凑。
字幕细节也需要注意,恪守标准才能保证整体品质。团队工作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只有反复沟通,剪辑师才能了解到导演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不断打开自己也是更好学习的过程。
总之,我在IDF学院中收获颇丰,记住了一句话“剪辑是一种使命”,让我更审慎地面对剪辑这项工作

课堂笔记3
陈曦,20级影视编导
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作为旁听生参加这次IDF学院的活动,近距离接触导演和导师们,参与剪辑制作的流程,并且在认知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就个人而言,原先无论是对纪录片的制作和内容的了解,都片面肤浅,经过这些天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对纪录片本身的看法,对中国纪录片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位导演的作品,对于拍摄内容的选择都独特新颖,每个片中的主角人物无不特质鲜明,可以以小见大,上升到一个大的论题方向。我想关于纪录片的思想内容也会越发深入,将让观看者领入一个全新的视野范围中去。通过第一天观看导演的粗剪并聆听导师们的指导意见,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激情和动力,还需要理性客观的分析。
如何在剪辑时选择更优的素材去突出主体人物,将事件内部逻辑理清,还需要考虑到观看体验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我在此之前并没有详细了解到的,同时也给后面单独跟进剪辑制作的学习有了很好的铺垫。我在杨皓导演的《野生导演》一组,旁听他在萧汝冠老师指导下的剪辑工作。
在做剪辑之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对自己拍摄素材的熟悉和整理,纪录片长期的拍摄会有大量并且杂乱的素材,所以如何挑选出最重要的内容很重要。导演在拍摄前就需要有一个方案,并且实时记录,需要详细的场记以及每一天时间段的详细内容。作为大二的学生,应该从一开始培养这样的良好习惯,也更方便后期创作。
关于素材的整理,这几天也被反复提及,不仅是对素材内容,时长,场景的分类,如何在大量素材中选择最具有冲击力,更真实的内容,剪辑师也需要结合场记,带着自己或和导演交流后的想法再去观看,并记录下观看中产生的想法和可能性。
一、构建丰富的大环境
在《野生导演》制作时,导演和导师第一步先理清思路,需要可以体现人物背景的镜头,对义乌繁荣生态,大环境素材的整理。在对素材的梳理时,找到故事的结构,寻找人物的动机。让我学会将人物背景和他本身做联系,无论是繁华街道的空境,还是各式各样直播的人群,或者能体现当地符号的镜头。可以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主角生活的背景,正是这样的大生态,才会造就性格和行为,让内部逻辑更合理,人物才会立得住。
二、不同角度
选择不同角度,并不是削弱主角,反而是在体现他,让主角更丰满。当主角与其他一组人物有了对比,他既是在大环境下千奇百怪商业行为的一种,但又不同于其他人,更好的展现他的趣味性、独特性以及悲剧性。其他人的猎奇行为,与主角的想法产生了冲突,所以引出他的观点,让整个故事更紧凑,逻辑上也更有说服力,构建他的趣味性,悲剧性。
三、悲剧
“最高级的悲剧是通过喜剧呈现的。”观众在开头会被义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商业行为所吸引,但不仅会看到新奇的画面,此外更可以看到义乌这个环境给人的影响。由主角这样有张力的小人物、有趣的事,以小见大,生意场上那些刀光剑影,真正的经济生态,弱肉强食也由此可见一斑。主角的失意,屡次失败以至于后期心理的畸形,用剪辑的手法让它藏在环境下,不需要过多的赘述也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需要一定留白思考的空间,可以看到新鲜有趣的商业行为下惨烈的竞争,和生活压力给人心理的变形,最终的内核不单单是幽默。
四、转变
通过两天的实际操作,导演对于此片从希望观众看到主角身上的特质和悲剧,对他产生同情,转变成在理解大环境后再认识主角,人物的呈现,关系变化的递进都有了一个积极的改变,让这部作品的层次更深入,更具有了一种投射性,不局限在主角身上,而是可以让观众联想到中国目前互联网普及发达的情况下,线上交易的普及,产生出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又给在底层劳动生活的人民带来怎样的影响。
五、其他
在聆听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对于空境的运用,不仅是转场,更是有讯息的内容,是一种情绪的延伸,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让过度更自然的润滑。在选择空境时,可以基于大环境,寻找一些特定的视觉符号,可以更有帮助了解背景的功能。把握好每类型素材占整个作品的长度,这也是对结构和节奏的掌控。这些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纪录片是充满可能、充满冒险的艺术形式,希望能有自己的作品。


导演手记
紧锣密鼓的四天工作坊学习暂告一段落,对于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我而言,这是一次很难得与行业前沿对话的机会,也是一次及时的“医治”契机。各位导师通过“望闻问切”为我们对症下药,一针见血。小到具体剪辑工作的每步流程,大到对纪录片创作的理念表达,都让我有质的提升。我戏谑地称在创作《野生导演》时,我为自我表达紧扣了一把锁,且密码为“仅自己可见”,经过各位导师们提供的“打开任督二脉”教程,我在这里“放空自己”,开拓了眼界。结束才是真正的开始,感谢这段难忘的旅程,永葆创作的初心,继续热爱。
杨皓
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IDF学院培育单元的朋友们,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定期推出四个项目的课堂笔记以及各位导师的讲座回顾等。下周是关于项目《花儿》的探讨,导师李博会提出怎样犀利的见解?请期待。
IDF·2021 | “IDF学院”培育单元导师阵容公布
IDF·学院 | 培育单元入围项目公布
IDF·学院 | 培育单元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