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下午,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学术论坛正式开幕,国内重量级学者、文化大家、资深创作者、业内领军人物共聚杭城,聚焦时间、记忆、媒介、档案等关键问题,激荡思想,交流分享。
IDF论坛旨在通过学术研讨建立IDF的精神指向与内在凝聚力,形成以IDF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以专业性、深度性、前瞻性、敏锐性聚焦纪录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机遇。本届论坛学术主题为“作为‘记忆体’的影像记录”,由学术讲座、学术圆桌论坛两部分构成。
第一场学术圆桌论坛和第一场学术讲座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顺利举行。
“记忆中的历史”是本场学术圆桌论坛的主题,也是嘉宾们思想碰撞与交流的重点。IDF论坛特邀纪录片导演、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黎小锋担任本场论坛的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佳鹂任本场论坛的学术评议。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董冰峰、浙江理工大学表演系副教授王音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副教授蔡潇、山东艺术学院教师杨国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韩晓强、纪录片导演丛峰六位研讨嘉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的语言风格,为大家展开了一场关于“记忆”与“历史”的探讨与交流分享。
董冰峰研究员作了题为《我们,集体:影像中的艺术与集体》的学术讲演。从一个超图像小组所作的影像研究与艺术实践以及策展的角度,探讨历史与记忆的关系。以第二届广州影像三年展为案例,阐释了“重思集体”这一主题,认为集体包涵三个层面:聚合和行动、一种“可能的共同体”、在历史中的演变与当代特质。
董冰峰又以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为例,重点介绍了三位参展艺术家: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菲律宾艺术家奇拉·塔希米克、西班牙艺术家丹尼埃尔·G·安杜哈,来探讨临时社群、如何共同生活并分享未知、信任危机与多元文化冲突、沉重的生存反思、社群主义、自力更生、自决原则等话题。
董冰峰引用田中功起的话,谈到影像的拍摄就是“通过多个摄像机的视角记录了参与者无意识动作中的微小事件,并且通过剪辑将这些细节和事件重新组合成单独的实体”。同时就强烈的召唤观者作为主体的精神反映、积极推动艺术向公共语汇模式转换的自我更新等议题展开了精彩论述。
浙江理工大学表演系副教授,剧场导演,研究领域集中于当代影像与剧场创作,女性主义和批评理论。
王音洁副教授以《经验的毁灭与重生——再论“地质电影”之纪录片(<瓜山><地层2>)》为题,在论坛上展开了学术探讨,聚焦人和图像的关系。王音洁老师认为影像是一个维度,人和人之间怎样发生关系、通过什么发生关系,值得被深刻思考。集中探讨了“经验的毁灭”、“重建的可能”、“地质电影”三大内容,认为人与图像的“哺养”关系越来越稳固,历史亦作为图像传播的功能而非历史的功能而存在,经验的贫乏是由于图像的霸权,要打破图像和人之间的反馈回路,重建一种平等、差异化的共同参与。
在论述了图像和持存的关系后,王音洁副教授就地质电影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她表示:“《地层2》与《瓜山》都是某种诗的活动,为图像赋值,因而带来经验生活的拓宽,重构了图像的社会角色,规避了极化思维装置的统摄。这是技术图像时代民主与平等视角带来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为电影及影像理论、新媒体艺术、表演与文化研究。
《给记忆一个地点——纪录影像,景观与创伤》,是蔡潇副教授专门为参与此次IDF论坛而精心准备的议题,完全契合着“作为‘记忆体’的影像记录“这一论坛大主题,以及本场分论坛“记忆中的历史”的小主题。
蔡潇副教授以巴迪欧的一句“20世纪是一个创伤的世纪”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如何回应历史中的空白和创伤这一话题,以“从地点到记忆之场”、“从地点到人类纪的修辞”、“景观与大历史”三大框架内容展开具体论述,认为地点本身可以成为回忆的主体,成为回忆的载体,对于事件残留的叙述,记录影像最应该做的不是记忆的建构,而是记忆的扩展。
同时就何谓影像的本质、何谓事件的本质、这种以“物(景观)”见证的形式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与事件的本质相通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尤其是对记忆的再转化、图像能量的转换、地层学影像、大历史与见证时间等问题的探讨,详实而深刻,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上海大学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师。
杨国柱老师以《档案冲动:论一种作为“记忆体”的当代影像纪录策略》为题进行了演讲,通过四大版块叙述:1、再现的危机:纪录片的不确定性;2、散文化纪录片:档案的主观化运用;3、“档案”冲动:关于档案的理论;4、历史与记忆:重构可见之物。
杨国柱老师论述了现代纪实主义的不确定性原则,真实/真相/真理(Truth/Wahrheit)似乎永远无法抵达,不确定构成了当代纪录片/纪实模式的内核。杨老师引用Hito Steyerl的话论述纪实影像生产所阐述的真理和我们的生活境况、纪实形式的政治重要性、正式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为最终不确定性不仅支配着当代的纪实影像制作,而且也支配着当代世界。
此外,杨国柱老师对散文电影与纪录片在影像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差异进行了讲解,并进一步认为这一切都汇聚到对待档案影像的态度上。并以《女巫》《世界的影像与战争的铭文》《空荡的中心》等作品为例,探讨纪录片的不确定性和档案的主观空间。
杨老师总结到:“档案的问题不是我们重复一个关于过去的问题,它是一个未来的问题,是未来本身的问题,是对明天的回应、承诺和责任的问题。档案,如果我们想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我们只能在未来的时间里知道。”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电影理论、媒介理论、艺术史等。
韩晓强副教授以《论文记忆:从论文电影到视频论文》为题,围绕论文电影和纪录片的关系、论文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历史记忆的实拍和捕捉、论文影像基于拾得影像、汇编和混剪对历史记忆的组织/重组、视频论文的迷影倾向以及电影记忆这四大核心问题展开了论述。
韩晓强副教授从两篇奠基性文献:汉斯·李希特的《电影论文:一种新的纪录片形式》和安德烈·巴赞的《论里克斯·马克》开始,逐渐深入到对论文(essay)的语境传统、纪录片的论文话、记忆的问题、电影论文化、记忆表达的论文倾向等话题的论述。
韩老师讲到汇编的论文化始于弗兰克·卡拉普的《我们为何而战?》,混剪的论文化始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同时他对法罗基的操作性档案进行了介绍,并以史德耶尔与艾森伯格为例进行了揭示。韩老师继而对互联网视频论文与迷影化、视频论文的创作、老一代论文作者的数码化等进行了精彩阐述。
电影作者,写作者,摄影师,区域考察者,《电影作者》杂志编委。
丛峰导演以《论社会复眼》这一新颖的题目切入,以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境况为基底,围绕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产生的全新的影像关系,来探求某种参与式的社会共同认知的可能性。丛峰导演着重定义了两种对立的影像纪录模式:社会复眼与社会假眼。并以此回应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如何重新修复和书写历史、如何抓取和捕捉历史真实等问题。
丛峰导演提到,社会复眼这一概念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昆虫的“复眼”器官,指向一种共同协作的观察状态;而社会假眼,则对标一种对记忆的失真化处理,它以人为的操纵性窃取大众的主体性、强化某种虚假的历史记忆。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无数个体利用自发的拍摄行动提供了无数微观的影像材料,从而不断地修复当下对历史的宏观认知与记忆,这是一种平等式视觉参与。它有益于使社会当中的个体真实地体察自身的存在,并能通过社会复眼对抗景观的社会假眼,形成富有主体性的、切身实在的共同记忆体。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电影哲学与纪录片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董冰峰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思维,帮助我们在纪录片的范围内怎样更大可能的呈现影像,在另外一种空间当中,在另外一种载体当中的边界的拓展。董老师的演讲主题以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跟我们今天整个感知到的环境,跟整个大的社会语境是息息相关的。
在整个全球的一种格局的巨变之下,每个个体都比较切身的感受到了或者重新反思个体跟共同体的关系。我们要解答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必然要迫使我们回到历史,回到记忆当中去重新思考,在历史的历程当中去重新发觉。
王音洁老师的发言给我们先提出了警醒,关于时代人和图像的关系,以及图像霸权的警醒。人和图像以及和图像之间的经验,我们去逢迎或者反哺图像的行为,不自觉的发生,变成一种常态性的生活,把这种经验重新的反馈到人的身上,我们如何去重建一种新的可能。包括关于地质电影的文章里面,讨论的是这样一种反抗的可能性,在浙江的一些年轻的作者身上是怎么样被体现出来的。
王老师讲到在纪录片的拍摄当中,怎么样去打破一种人被图像经验禁锢的状态,非常感谢王老师通过这个发言提出了一个技术图像时代如何去建构一个民主和平等的视角,这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创作而言,都是一种鼓励。
蔡潇老师给出了一个历史的维度,从历史的维度当中去讨论空间与记忆的承载的关系。地点是具有一个坐标,一个地理属性的场所,创伤之地不仅仅是地点这么简单,而是有地质性的。创伤之地作为一个空间,首先是溢出地理的属性,引领了人们去看那些在这个地点上发生过,但是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了,去引导或者去追寻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跟现实的关系。
蔡老师给出非常多片子案例,从不同的维度讨论,比如怎么样把当下作为一个历史的赠言,不断地去叩问当下的幸存者,他们的访谈,他们的面孔,他们的一些动作和语言,跟创伤之地发生叠合的关系。
杨国柱老师提出档案冲动概念,并在开篇给出了这种冲动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纪录片本身的危机。再现危机的存在,在我看来并不去去否定纪录片的功能,恰恰是在拓宽,杨老师的发言就是一个拓宽路径的可能性。在纪录片的不确定性背后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对真实影像,或者图像的不信任性,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强烈的依赖性。
档案怎么样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纯文献的背景当中脱离出来,让档案变成具有自身的一个纪念物,一个物品,或者一个文本,重新再去挖掘自身的一种考古的力量,考古的推动力。
韩晓强老师从历史的维度见证了视频电影的脉络,方方面面聚焦这个脉络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一开始从词源的概念辨析了essay,有人翻译为论文电影,有人翻译为散文电影,韩老师提出干脆不翻译,这里包含了论文电影所存在的说服跟散文电影本身的独白性的趋向,通过历史维度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论文电影这样一种形式在这个时期蓬勃的发展。
这种趋势不但自身在往前发展,还催生了第三电影,韩老师在这样一个具体的脉络当中梳理出当代论文电影的一些新的趋势以及它跟迷影文化的关联度,这样的落点让我们非常惊喜。
丛峰导演给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复眼。给我们一种启发,今天我们怎样用一种影像哪怕拾得影像,用一种参与的方式,真正纪录对社会的公共认知。对每个个体怎么样用一种微小的角度补正一个宏大的可能是社会假眼当中,这种微小的补正,可能淹没在浩渺的信息流当中的,但是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果我们刚刚去谈到都是历史维度的考古学上的意义东西,今天丛峰导演谈到了考现学,在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去做这样的一种声音的补充,一种复调的表达。最后停在诸众的一千只眼睛这样一个诗意的描述当中,希望诸众的这一千只眼睛永远闪亮。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档案学会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编辑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史诗百部》编辑委员会主任。并在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任特聘教授和研究生、博士生导师。
以国家文化典籍编修为目标的《中国节日志》和《中国史诗百部》两项工程,影像在整体的工作范式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经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上百个工作团队,在总体的学术和工作体例框架内,作为文化书写的影像记录在跨学科合作的工作语境中,对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系统性记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节日是一种时间制度。作为国家历史书写的中国节日文化,要考虑到三个层面,包括跨学科合作的工作语境和统一的编修体例,追求真实记录的价值取向,代表性、典型性、系统性的传统节日文化选题等。李松主任在讲座现场播放了几段不同地域的影像,包括草原文化、傣族过年、喊天节仪式、渔民开洋祭海文化等,这些影像都表达着用影像记录节日,用节日记录历史。
李松主任以《中国节日志》为例,讲解了以文化研究和田野作业为基础的学术方法体系,认为作为文化研究的节日志,涉及到时间制度、天人关系、社会组织、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进而表达了节日作为文化传承载体、文化认同载体、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社会参与程度最高的公共文化事项,其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大众生活进入历史是一种潮流,是一个趋势,历史不是少部分人书写的,但是用什么方式留下来,我觉得影像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历史。现代把节日物化,但事实上节日不等于假日。节日是公众时间,全社会动员的时间,而不是个人时间。我一直认为纪录片和娱乐片和传播意义上的宣传片之间差别特别大,最期待我的机器就是我的笔,摄影机这支笔要有书写文化的能力。”
李松主任的的讲座,让在场的观众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以及影像书写,现场观众积极互动,向主讲人提问,热情参与到IDF论坛学术讲座中。
中国真实故事的国际传播
Telling China’s Non-fiction Stories to the World
时间|2021年10月25日(周一)上午09:30-12:00
地点|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
主讲:魏克然|资深纪录片导演、制片人
研讨嘉宾:潘志琪|浙江传媒学院
陈玲珍|中国美术学院
周佳鹂|中国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