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age News IDF·2020丨10月17日活动精彩集锦
IDF·2020丨10月17日活动精彩集锦
2020-10-18

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The 4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 2020”)是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专业纪录片盛会。以“我·纪录·事实”为宣言,是集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播、论坛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文艺术平台,定于 2020年10月17日-19日 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

 

 I Documentary Fact

我/纪录/事实

 

10月17日,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之光”展播单元进入第二天,并迎来比预料中更为火爆的情形。纪录片展播、提案预演和圆桌论坛活动都在火热进行中。

 

 

2020第四届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10月17日掠影

 

10月17日提案预演活动回顾集锦

 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IDF创投”提案单元预演于2020年10月17日上午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举行。入围的 13 项企划主创人员到场并阐述项目主要内容,预演导师徐小明、杜海滨在现场为主创们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助力他们更好的表述与发挥。

 

徐小明与杜海滨在“IDF创投”提案单元预演现场

 

 IDF创投”提案单元预演现场

 

IDF创投”提案单元预演现场

 

 

以下为第四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10月17日

展播现场与映后交流回顾

 

 

 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 

Babenco - Tell Me When I Die

 

展播时间:2020年10月17日 10:00

展播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北苑报告厅

展播单元:“D20提名”入围

 

导演:芭芭拉·帕斯

制片人:芭芭拉·帕斯

对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

类型:纪录长片

时长:巴西 |75分钟

 

获奖与参展经历

2020 孟买国际电影节 - 最佳纪录片奖

2020 慕尼黑国际纪录片节- 国际单元(入围)

2019 威尼斯电影节 - 最佳公映纪录片

 

 纪录片简介 

“我已经经历了我的死亡,现在剩下的就是拍一部关于它的纪录片。”当海科特·巴班克意识到自己所剩时间不多时,他这样对芭芭拉·帕斯说。她接受了挑战,完成了已故伴侣的最后一个愿望:成为自己死亡的主角。这部作品温柔地潜入巴班克,这个南美洲最伟大的电影人之一的生活中,他在亲密与病痛的交织下有意识地袒露了自己的灵魂。在活跃的思想与虚弱的身体之间的对峙中,他表达了恐惧与焦虑,也表达了回忆、反思和奇想,种种有关他职业生涯中的标志性瞬间。从38岁患癌到70岁去世,巴班克把影像当成了他的良药,也是支撑他生存的营养剂。《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是芭芭拉·帕斯的第一部纪录长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海科特的最后一部作品:一部有关影像的影像,是永恒不灭的。

 

《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报告厅进行中国首映,当天也是该片导演芭芭拉·帕斯的生日,IDF组委会和现场观众一同为她送上祝福。

 

“纪录片比一面镜子更丰富。”

 

实际上,纪录片比一面镜子更丰富,这部影片中出现了我自己,所以说这部作品实际上不仅呈现了我眼中的那个巴班克,还有巴班克眼中的我。

主角从阿根廷移居到巴西后,一直在这里拍电影。他的出生地巴班克,是一个海边的村庄,水和海给予了他营养。作品中加入“水”和“海”的元素,就是为了呈现巴班克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因为癌症带来的疼痛,巴班克需要通过点滴注射吗啡,我想把吗啡这种液体进入他身体的感受也带给观众。

◆Q:导演在纪录片中插入了许多经典电影的片段,比如巴班克著名的作品《蜘蛛女之吻》。而且能看出导演很在意环境的质感和各种元素的呈现,我想问导演是如何构建创作思维来表达想法的?

◆A:我想表现出巴班克对于电影的爱,以及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这条路上的足迹。在影片中加入他的经典影片,以及他认为重要的片段,他对电影的一些看法,包括他与上帝的对话,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表现出巴班克对电影的理解和热爱。对这些素材的处理、剪辑和构建以及平衡这些元素是我在制作影片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可能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理解巴班克这些老片子也是有一些困难的。

 

 

◆Q: 为什么选择在香港拍摄纪录片的结尾,为什么巴班克选择把自己生命的延续放在香港,是因为一些回忆吗?还是和香港电影有关系?

◆A:巴班克在生前和我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 那不是死去,而是去到一个叫香港的地方,娶一个日本老婆,抽着烟,快乐的生活。因为他对我说过对自己死后的想象,我才想把他呈现在纪录片的最后,可以说是将这种幻想视觉化。

◆Q:您刚刚提到剪辑是纪录片制作的难点,我想听您说一说剪辑工作中的难点和故事。

◆A: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关于我和巴班克之间爱的作品。它很复杂,所以剪辑师实际上要充当一个心理分析师的角色,才能有效的把片中的关系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在巴班克死后,这个工作变得格外困难。在他去世前7年我开始了这项工作,在他去世前4年我全身心投入这个片子,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它。

 

 潘家湾 

Chinese Village Head

 

 

展播时间:2020年10月17日10:00

展播地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3号楼小剧场

展播单元:“D20提名”入围

 

导演:张秘密

制片人:李侃

对白语言:中文

类型:纪录长片

时长:77分钟

 

 纪录片简介 

《潘家湾》记录了2018年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白庙河镇潘家湾村在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发展、变化以及问题。纪录片围绕潘家湾村支书潘道升的工作展开,关注村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市委扶贫工作队的驻村经历,以及一念谷公司的旅游开发与产业扶贫的过程。潘家湾村是当前中国中部山村的一个缩影,聚集了上级政府、基层组织、旅游公司、观光游客以及普通村民的多重复杂力量,各方势力交锋融合,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发展的底层逻辑。你能从《潘家湾》,看懂当前的中国农村。

 

 

张秘密导演映后与观众互动

 

 

“艺术的真实在于提炼”

我的拍摄对象和题材在这个村子里更换了三次,一开始在拍摄一对老夫妻,因为有人跟我说那对老夫妻七十多了过得像初恋一样。拍了一星期之后,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我想要呈现的对象。第二次我发现村子里有一个组在搞旅游开发,全村最年轻的人是五十七岁,如果没有旅游开发的话,这个村子即将消亡。拍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回北京和朋友老师们沟通的时候发现这和我以前拍的片子是重复的于是这个主题也被否定掉了。后来了解到这个村子在精准扶贫,我在那住了一年,跟他们长期每天都呆在一起,所以后面也渐渐忘记了我的存在。

 

《潘家湾》制作团队映后  

 

我觉得片中三个立场:政府、村民、药贩的形象都挺正面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争取需要争取的东西。

这件事发展到最后就是在谈判、博弈。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我们可以拍摄。干群关系问题,即使他们天天在吵,但他们过两天就在一起喝酒了,这也是我很喜欢乡村的一点。今天打得你死我活,明天又可以一起喝酒。其实在当地拍摄,也是天天喝酒。在当地你喝多喝到桌子下面,他们会觉得你实诚。老百姓另一个点就是公平,他们不患寡不患多,只求公平。

 

张秘密导演映后与观众交流 

 

关于真实,我特别担心片子会产生误导,村子看起来很热闹,但看素材会发现其实很平淡。艺术的真实在于提炼,我们升华了真实。春夏秋冬的处理,是片子的一种完整性,我们用艺术手法把村子主打的春夏秋冬给联系起来。

我想补充一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精准扶贫。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甚至具有一些乌托邦性质的美好的蓝图和架构。精准扶贫和以往扶贫最大的思路改变就是把人认为的贫穷变成数据化转型过程。最主要的工作建立档案,让我们产生很多对数据的思考,像是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样,艺术的真实、数据的真实、现实真实如何处理。我们不能否认精准扶贫的伟大,美丽的新世界一定会实现。

 

 

戏棚

Bamboo Theatre

 

 

展播时间:2020年10月17日10:00

展播地点:单向空间

展播单元:“D20提名”入围

 

导演:卓翔

制片人:茹国烈

对白语言:粤语

类型:纪录长片

时长:76分钟

 

获奖与参展经历

2019 韩国 DMZ DOCS - 展映

2019 香港亚洲电影节 - 展映

2020 香港电影金像奖 - 新晋导演(提名)

 

 纪录片简介 

戏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临时剧场,每年都会出现在不同的角落,渔村、乡镇、小岛与市区都有它们的筑迹。这早于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现的文化场所,是独有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结戏棚搭建技艺、民间风俗与戏曲艺术于一身。纪录片丰富记录了文化场所出现的不同族群:戏棚师傅如何搭建容纳千人的剧场空间;乡民如何参与娱神娱人的酬神活动;剧团如何搬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戏曲表演。透过镜头,带著观众游走于他们当中,倾听他们的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这一座座戏棚蕴藏的魅力。

 

 

《戏棚》Bamboo Theatre在单向空间展播导演卓翔在线上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活动

 

“让观众更静默地观看”

 

◆Q:请问导演在纪录片中为何要用很多巴赫的音乐?

◆A:关于音乐方面,当初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刚开始不想要用音乐,因为纪录片已经有丰富的意蕴在里面。但在剪辑的时候有问题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段落没有音乐无法传递情绪,巴赫的音乐与普通传递情绪的音乐不同,可以让观众稍微与纪录片保持距离,以更客观的视⻆去观察影片。

◆Q:请问导演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

◆A:这个题材很有意思,有很多有趣的人支撑着这个演出,在翻看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戏曲不单是艺术,是我们生活的源头,选择这个题材就是去探究这个源头。原始的戏曲空间,在棚里和封闭剧场完全不一样,有风声和海浪声,不再是在封闭中的精致演出,与我们的生活交融,这是我的拍摄初衷。我也和很多当地人交流过,戏棚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被影响后慢慢成为演员,戏棚对于演员、本地人都有不同的意义。

◆Q:戏棚对于戏剧表演者及其重要,但是影片中表演者发声说话的机会很少,为什么导演没有设计对话和台词?

◆A:在现场拍摄时,被摄对象确实说话很少,他们在工作的场合都很认真。刚开始我有进行访问和拍摄,后来却发现,其实有些东西说无法用言语去解说的,用访问、旁白都无法去解释,这种影像所表现的是无形的东西,是比较概念的。因此我无法让其中某一个人去做代表,我反而觉得用这样静默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安静且更专注地去观看。

◆Q:从大量的戏曲演出素材中,为何仅选取某类戏曲片段,有什么独特的考量?

◆A:大家看到的有一部分,是在宗教里才会演出的戏曲。另外一部分则是广州的粤剧,他们融合了一些北方的武打元素在里面,同时也混杂了一些南方元素。在粤剧中,还有一些广东的音乐,甚至还有其他国家元素的呈现,这都是广东粤剧的不同之处,所以我选择了这些片段,来展现其独特之处。顺便补充一下影片中的天光戏片段,他是演出者独自在舞台上演出,台下没有观众的一种形式。它原始的时候台下也有观众,通常是剧组晚上演出完之后,吃完宵夜,再看个午夜版。到后来它的需求少了,只是当一个录音带,有几个演员在演。现在就只剩一个演员在演,为什么这一段我要放在作品当中,因为它还原了表演最核心的动机,其实演出是让神灵去看的,他们是最重要的观众,要透过天光戏才可以表现 。

◆Q:请问导演如何在创作中讲清故事,您的叙事方法是前期就有故事构想,还是在后期剪辑中逐渐形成的呢?

◆A:其实在拍摄之前我们有三个方向。第一方面,我们想还原戏棚搭建的程序,就是戏棚怎么从没到有,整个程序的呈现是很重要的;第二方面是强调戏棚的功能,它除了表演还有其他功能;第三方面是它这个空间里的人。一开始我们分成三个段落,安排不同的团队到现场拍摄,他们有不同的 责任和跟踪的人以及不同的目的。到了剪辑阶段,才在素材中慢慢去挑选值得留下的东⻄。真正在纪录片中,选择什么样的片段。我们是在后期才有选择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每一个段落都有独特的信 息,都有不同的⻆度,带领观众进入系统。每次都根据不同的⻆度去观看,希望透过这些人物,告诉观众,其实这个系统除了平常的意象以外,还有其他的东⻄是我们总忽略的。

◆Q: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戏曲,它非常先锋,不仅有男女,还有反串,请问导演戏曲在哪些情况下需要反串?

◆A:在现在在纪录片当中的反串其实是在很早的戏曲之中就有了,过去的戏班男女是分班的,不同的人演不同的。香港在三十年代时候男女就可以一起演出,之后对男旦的需求越来越低了。广州的粤剧更加写实一点,相比京剧、昆曲,没有那么抽象,所以喜欢女生来演旦⻆,我们看到的是比较滑稽的⻆色,是有戏剧的⻆色,其实很早就存在,只是现在留在广州的彩旦⻆色越来越少。

 

 

国度

The Republics

 

 

导演:休·瓦尔

制片人:休·瓦尔

类型:纪录长片

对白语言:英语

 

获奖与参展经历

2019 英国利兹国际电影节 – Cinema Versa 竞赛单元

2020 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节

2020 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节(CPH:DOX)– NEXT: WAVE奖项(提名)

2019 2020 德国明斯特Litfilms电影节 – 国际竞赛单元

 

 纪录片简介 

这是一部16mm黑白胶片散文纪录片,灵感来源于Stephen Watts的书《Republic Of Dogs / Republic Of Birds》。此片探索着风景、历史、记忆以及言语的力量。这是一种庆祝,也是一种抵抗。

 

 

《国度》The Republics 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北苑报告厅进行亚洲首映导演休·瓦尔在线上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活动

 

 

◆Q: 创作这部作品的预算大概是多少?

◆A:我大概拍了90卷胶片,每卷胶片的时间是2分半钟,利用率大约是四分之一。关于预算,这是一部低成本纪录片,因此我大概用了9000英镑来拍摄整部作品,大部分的经费花在了购买胶片上,一卷胶片大概是60英镑。而这个片子的制作周期为2-3年,其中一年用于拍摄,有三个拍摄地点: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的小岛和意大利。三地的旅行花费也是经费的一部分。

但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作品的形式问题,在纪录片中我尝试表达的内容是诗歌和诗人,我一直在考虑如何用影像去表现诗歌这样的一个艺术形式。我开始了拍摄之后,也正是因为对影像的敏感,这个答案才变得清晰起来。

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呈现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想呈现的是一本书,而书就是白纸黑字的。做出这个选择之后,我一个人承担了整个作品制作的全过程,我在家中的地下室里进行这些创作工作。很多人说我纪录片中的镜头看起来并不是那么专业,但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表现的所谓的“电影感”和“专业化”的关系。的确有很多作品可以拍得非常专业、好看,故事性也很强,但私密感(intimacy)也是可以成为影像的迷人之处。

◆Q: 我平常非常喜欢读诗,我想知道为什么导演会影片中的这位诗人,他的语言我非常喜欢。请问他的书会被翻译成中文吗?第三个问题是,诗人和导演的关系是什么,诗人的近况如何?

◆A:这位诗人在英语世界也不是一位出名的诗人,但是很多有名的诗人很喜欢他,如果有人愿意做中文翻译的话,Steven会非常高兴,也愿意参与翻译的工作。Steven的近况很好,最近在出版他以前的作品。关于我是如何了解到诗人的问题,实际上,我的母亲从前也是一位诗人,Steven与我的家庭人一直是朋友关系,Steven的诗歌中有一种“电影感”,所以我一直都有要为他拍一部作品的想法。

 

 

◆Q: 我之前也拍摄过一个类似题材的作品,但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导演,我可以掌握拍摄和电影语言之类的东西,和被拍摄人没有什么关系。我总会用自己狭隘的理解去诠释这个人,让作品中的角色成为大家喜欢的人,而忘记这个人本身。如何让影迷从一个真实的人的方式去接受一个角色呢?

◆A:这是我一直在纠结的问题。这部作品的核心就是要把诗转译成影像,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内容和被译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从属关系,我要做的是把它们转化成影像。我还想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合作关系(collaboration)”,也就是我和文本以及我和文本作者的合作关系,诗人和他的诗给了我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我如何思考和结构我的影像,我也尝试去呈现出诗人和他的作品。我可以感受到你的焦虑感,比如我一直在不停的移动、讲诉不同的内容,只不过作品中用了其他的方式来呈现。

 

 

穿过雷火

Into the Fire

 

 

导演:奥兰多·冯·艾恩西德尔

制片人:哈里·格里斯

对白语言:雅兹迪语

 

获奖与参展经历

2019 特柳赖德电影节

 

 纪录片简介 

在被极端组织ISIS摧毁的伊拉克地区,哈娜·海德尔带领一支由雅兹迪排雷员组成的全女性团队,试图清除土地上的地雷。她们的工作是在被炸毁的建筑物和田地里艰难地寻找诱杀装置,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

 

“工作流程都是一点点地,非常谨慎地推进”

 

 

 

《穿过雷火》Into the Fire 在单向空间进行展播,导演奥兰多·冯·艾恩西德尔在线上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活动。

 

◆Q:拍摄环境是真的处于一个雷区吗?因为我看到有些镜头在人的正前方,人需要一边扫雷一边向镜头走来,所以我在这方面存在疑惑。还有就是,如果真的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环境,导演认为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创作哪个更加重要?

◆A:伊斯兰国在当地埋了许多雷,他和他的团队其实一直在进行排雷工作,得到允许才得以进入这个地区。他们还得到了一些当地的慈善组织的支持,所以才能够进行这样的工作。他们的拍摄团队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体验当地的生活,并将此展示给更多的人。

刚才设置的镜头其实有技巧性拍摄手法,摄制组是有安全距离的。那个地区到底有多少雷谁也不知道,但他们可以尽量保证自己的安全,工作流程都是一点点地,非常谨慎地推进。另外,这里的雷埋得到处都是,小孩的玩具里面,破铜烂铁里,几乎所有地方都有雷。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细微的。

 

洛里诺的鲸鱼

The Whale from Lorino

 

 

导演:马切伊·库斯克

制片人:米科拉伊·波克罗姆斯基

对白语言:俄语

 

获奖与参展经历

2019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 中长片竞赛单元(入围)

2020 克拉科夫电影节 - 银角奖

2020 反重力国际电影节 - The Smakjam Polish单元 最佳作品竞赛奖

 

 纪录片简介 

《洛里诺的鲸鱼》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西伯利亚最古老的部落的后裔在遥远的楚科奇土地上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每年捕杀濒临灭绝的鲸鱼不仅是一种传统,而且是在这个受到苏联破坏的恶劣环境中生存过冬所必需之事。这是两个正在消失的世界之间发生的冲突:楚科奇文明和雄伟壮观的鲸鱼世界在历史矛盾与严酷的生存斗争之间角力的故事。

 

《洛里诺的鲸鱼》The whale from Larino在单向空间进行展播,来自波兰的导演马切伊·库斯克在线上与观众们进行映后交流活动

 

“我没有道德上的判断,我想让观众去思考”

◆Q:这部纪录片让人感觉非常震撼,产生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这也令我联想到《海豚湾》这部作品。远洋捕猎有鲸鱼和海豚,我想问一下导演,对于日本渔民的这种生物捕杀和商业贸易有什么样看法和阐释?

◆A:我认为这两部作品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相比较于破坏环境的平衡,这群俄罗斯的少数民族按照传统方式生活,因此规模较小,对捕捞也有限制。在一个小社会里捕食鲸鱼的行为只是为了基本生存需求,而不是工业出售。

◆Q:  我联想到一个充满诗意的词语来形容这部作品,就是“鲸落”,鲸鱼反哺了远东的西伯利亚的族群,我想问下导演如何看待少数民族的出路?

◆A:他们传统世界已经完全被资源破坏了,所以这部电影说的不仅与鲸鱼相关,还说到了人文相关的问题。他们被迫接受现代文明,他们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落后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二三十年代时候是一模一样的,但苏联来了之后他们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俄罗斯在最近二十年虽不是完全地复活传统文化,但政府还是开始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的语言已经回到学校里教学,同时他们也重新开始以传统的狩猎方式捕鲸。

 

 

◆Q: 我最近观看了一部电影叫《捕鲸男孩》,其中捕鲸的镜头以手持航拍的方式,而更少有道德判断在里面,把这个场景当作他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但在《洛里诺的鲸鱼》中我更加看到那种胶着与等待的氛围,所以我想问导演他的这种方式是否具有一种放置人的有意识地观察和道德判断的视角在里面吗?

◆A: 我在这部作品中完全没有道德上的判断,以关注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来说,确实有人类学的角度,但最主要的还是想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和反思,通过自己所站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难处,并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不是他们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最感染人的自然的捕猎部分也没有关系。

◆Q: 在这种小社会群体下一般都会有图腾符号和祭祀方式,想问下导演是否在当地关注过他们的祭祀行为,以及捕鲸人的社会地位是怎么样的?

◆A:宗教方面,我去那里的时候,好像是完全没有看到任何宗教生活和仪式,也没有传统的巫师,唯一提到的就是“鬼”。所以在精神上是完全空虚的状态。我也觉得这可能也是在那里生活这么郁闷的原因。猎鲸人的社会地位其实很高,他们保证所有人的生存,所以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就是最高的,比如男孩从小到大都想当猎人,但不是谁想当都可以当的。

 

 

 

爱的结晶

Love Child

 

 

导演:伊娃·木娃德

制片人:西格里德·琼森·迪埃凯

对白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英语

 

获奖与参展经历

2019 芝加哥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 金雨果奖

2020 莫斯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 DOKer最佳剪辑奖

 

 纪录片简介 

《爱的结晶》描绘了一对伊朗夫妇莱拉和萨汉德的凄美故事。他们的感情因违反了法律而被禁止,于是带着四岁的儿子玛尼逃离伊朗。在德黑兰,他们在婚姻中犯了偷情罪而被禁止离婚,也不能承认玛尼是个私生子,因为通奸在伊朗将以死刑处置。在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密切地拍摄了他们如何为了在一起而努力,与伊朗和欧洲的法律抗争,最终生活陷入了困境。

 

《爱的结晶》Love Child 在单向空间进行展播,丹麦导演伊娃·木娃德在线上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活动。

 

“他们生活很艰苦,还是土耳其的难民”

 

◆Q: 主角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A:他们现在还是学校的老师,没有任何稳定的生活,享受不到基本的权利,没有钱,没有未来,也不能旅行。疫情期间学校关闭,让他们生活很艰苦,还是土耳其的难民。

◆Q: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导演如何了解到的?纪录片中有一段为主角用手机拍摄,这一段是如何安排的?

◆A:我生活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而另一个合作导演生活在两小时车程的伊斯坦布尔。这个导演跟拍了一年,起初是他邀请我加入到这个工作中来的。因为我们的拍摄主要线索是难民的生活,但我们无法拍摄到一些细节,所以请影片中这位丈夫一收到通知就用手机来拍摄。

◆Q: 请问这对夫妇在伊朗、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友人、家属,对他们这样的婚姻是什么样的接受度?

◆A: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是他们居住在一个很小的穆斯林聚集区,没拿到合法证件之前是不被接受的。后来,那位妻子把现状告诉了她的哥哥和母亲,这让她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

◆Q:我想请问导演有没有考虑过主角的隐私性方面的问题,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婚姻其实是不被接受的,而且其中的丈夫是一位政府工作者。我之前看了一部纪录片,因为敏感问题,导演采用了AI换脸的技术,请问您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A:我们在讲诉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非常小心,而且我们也询问了被拍摄者对安全性的判断,也得到了了一些关于被摄者隐私的建议。尽管如此,我们现在仍然感觉很不安定。